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核心期刊的水准


上周翻看了一些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核心期刊,主要是近几个月的。没有细读,大致浏览了一番。很自然地,会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看则已,一看欲倒。

期刊们看起来还挺时髦。今年许多期刊目录里头,关于“博客”、“维客”、“播客”、“RSS”的文章赫然在列。但翻开一读,令人失望。

此类文章大部分属于东拼西凑+一知半解+陈词滥调+牵强附会。例如,关于“博客”的文章,开头照例都是有一段对“博客”的定义和介绍的,照例都是从最常见到的文章里东拼西凑抄来的,照例都是我在2003年就已经读过N遍的断章取义的词句……对于“博客”的认识,大致停留在“网上写日记”的基本水平上,有一篇文章的主要贡献就是对比了“博客中国网”和“中国博客网”的不同,并得出“博客中国”专栏作者牛人多且全等结论,想必方董要窃喜了——绑架名人的苦心果然不白费啊,“学者”们都被唬住啦。

又或者RSS的文章,在至少两三本期刊里看到了,但基本停留于介绍——介绍本不是坏事,但是完全没有自己理解和观点的抄袭性介绍呢?当我读完一本学术期刊的这样一篇介绍文章后,甚至不如自己上网搜索十分钟得来的信息有价值时,这样的“学术期刊”的水准,应该得到我们怎样的评价?

还有许多起码的常识性错误,比如提到podcasting时,说它是源于“苹果公司的mp3播放机i-tune”云云——i-tune是软件,ipod才是硬件吧?

总的来看,读完两年以来所有新闻传播学期刊上的所有关于“博客”的文章,不如我自己进行blog写作和阅读一周内得到的收获大;看完其中所有关于“播客”的文章,不如上hopesome的“播客宝典”看半小时来得清楚明白、翔实生动。在web2.0的时代里,技术精英和早期用户们为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激动不已,争执着它们应该如何被应用、被看待,将如何影响个人与社会,但所谓的传播学专家学者们却远远地站在波浪不及的岸边,从风里分辨出一些断断续续的字句,辅以想象和成见,作为自己的“成果”;或者依旧摆出领导作报告的口吻,通篇“应该如何如何”、“希望怎样怎样”、“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避免负面影响”……

这就是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期刊?这就是我国的新媒体研究现状?一面是学术界对于学术成就的评价以发表论文数量为重要尺度,师生统统投入追求paper的潮流;一面是低质量的文章充斥版面,作者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真为之汗颜。

,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