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批“博客中国”及方兴东之一:草根平民抵抗斧头帮
笑批“博客中国”及方兴东之二:有趣的方兴东现象
群英荟萃 萝卜开会
1月5日,为了研究“2005,博客该往哪里去?”的严肃问题,博客中国特邀请互联网业内著名媒体专家、著名商业精英和著名的博客代表人物,会聚一堂,指点网络江山,商讨博客发展大势。当然,“著名的博客代表人物”全是“博客中国”的员工。
读罢讨论,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首先是方同学的发言,一如既往地气壮山河,也一如既往地充斥着似是而非和含糊其辞,缺乏逻辑,处处是漏洞。例如,他勇敢断言:“当然在新浪背后很多地方我都看到了博客的影子,包括文章的评论,有很多元素在里面。这种模式开拓了电子商务的新时代,博客不仅仅是一个媒体而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方式,除了媒体传播之外还有各种传播方式包括人机传播等等”。且不说“文章评论就是博客的影子”的荒谬逻辑,“人机传播”可能是录入员把“人际传播”误记,请问,什么叫“除了媒体传播之外还有各种传播方式包括人际传播等等”?哪种传播学的分类将所谓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并列?稍有点传播学知识的人都能看出,方同学根本就搞不清楚“媒体”的概念,搞不清楚媒体、传播方式、大众传播这些最基本的概念的差别。顺便说一句,方同学博士答辩未通过后,转系到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真害怕这位传播学博士的学术水准会给新闻与传播学院蒙羞!
方同学还教育大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眼光看博客,才能把握博客的发展。”就是说,不要以为“博客”就是blog,它比blog牛多啦,猛多啦!“博客一定要写作吗?这个概念要超越,有些博客不写作,但每天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像‘我的日报’,这样更可以满足一些个性化人的阅读需要,所以现在我们在开发阅读博客。博客本身必须是人吗?也不一定,也有机器博客。博客必须要登陆网页吗?也不需要。各种客户端以及电子邮件的方式都可以很方便地成为博客。我们的理念是未来人人都是网民同时人人都是博客。”
方同学这种“人人皆博客、事事皆博客”的伟大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与会的诸位专家,且看妙论多多(括号中粗体字为maomy的评论):
新浪副总陈彤:“首先我对这些不是很了解,正好昨天到今天与三个不同的人讨论了博客(为中国“博客”指明发展道路的专家对“博客”的了解真深刻!),昨天晚上我与另外一个网站的编辑讨论博客,得出一个结论“博客不就是论坛吗?”没有感觉特别玄妙或更新的意味。(是啊,看“博客中国”得出的结论吧?)但是今天上午与另外一个垂直网站的主编谈的时候他说博客绝对不能小看,绝对不能低估,必须要有足够的用户。……从新浪自身的发展,如果非要套博客这个时髦的名词,新浪也是中国博客最主要的倡导者……所以新浪早期和博客是密不可分的(这么说的论据是老榕1997年的“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一文促成新浪体育频道发家,恭喜老榕成为中国博客第一人!)。”
上海艾瑞市场研究公司总经理杨伟庆:“我们想博客赚钱的手段也不能完全不向个人收费,包括像MSN这样一些提供比较完整的个人服务的公司是可以收费的。另外可以向企业收费,因为博客也会有面向企业的应用,当然最大的收费还是向广告主收费。”
(你能“事事皆博客”,我当然能“人人可收钱”)
诺基亚的王磊:“2004年我们在德国汉诺威展上有八部我们自己的博客产品……博客也不见得是媒体了,是每个用户散播自己个人内容的渠道……”(不指望搞商业的区别媒体和渠道了,总之卖手机的有卖手机的“博客”观)
软银亚洲合伙人羊东:“我个人感觉博客应该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产品,基本和消费品比较类似,这个产品其实是一个风险非常高、回报非常高的领域”(嗯,说得“博客”跟炒股似的,还是大众消费品)
“博客中国”内容总监康国平:“相信中国到2005年有一千万博客应该没问题。今年年底应该会超过1000万,因为一个人可以影响四个人,这四个人之后可以影响十四个人。我们现在有一百多万在网上写东西的人,一年之后这一百个人变成十倍应该也是可实现的,可阅读的大概在20万左右。”(这位康先生非常喜欢摆出很科学、很客观的样子,实际上纯属瞎掰,他列的这些数字,哪个不是拍脑瓜自己想出来的?他的这种算术方法和思维方式,非常像当年一篇著名的讽刺网文《猪·COM》里写的:全中国有多少多少猪,就算每头猪只买我一个猪槽,这就该多少多少钱了!)
“博客中国”广告、销售负责人王吉鹏:“博客以后的发展方式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新浪加阿里巴巴加Ebay的集群。新浪满足的是信息需求,新浪出2万篇文章可能需要500个编辑,而博客只需要5个编辑,因为你只需要排序。阿里巴巴也是博客模式,再加上Ebay,也是个人对个人,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王吉鹏先生当年反黄的勇气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也许忘记了:新浪500个编辑是拿工资的,贴的文章都是付了使用费的;“博客中国”只需要付5个编辑的工资,但是免费用着5万个作者的原创文章。这样的模式真是有前途啊!但是能长久吗?阿里巴巴也“博客”了?Ebay也“博客”了?)
姜奇平:“我觉得博客中国是一种类型的博客,现在我看它更像一个媒体,他今天也将自己定为第五大媒体,只不过与媒体比更具博客的特色。不是一个宣传机构做的,而是从个人的角度做的。这使它看起来它跟传统媒体有些不同,但是我觉得在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也有很多相同,现在已上了一些广告。博客发展到最后的阶段也会出现收费广告的形式。(我的天哪,什么叫满嘴跑舌头?你明白他在说什么吗?)……在大的方向上来说,还是有点像过去一个电台或者一个报社、中心来发布。聚集了很多的人气(是啊,这就是你们的“博客中国”嘛)……在目前没有看到比博客中国办得更好的类似网站。”
好啦!看了这么多精英发言,诸位对“博客”有了什么更深刻了解?头晕脑胀想呕吐?
动作巨星李小龙有一段名言,我把其中所有的“水”字替换为“博客”二字,这就是我从这次“群英会”得到的最大收获:
“让你的思维变成空白,无形无色,就跟‘博客’一样,如果把‘博客’放进一个杯子,它会变成杯子的样子;把‘博客’放进瓶子里,它会变成瓶子的样子;把‘博客’放进茶壶里,它会变成茶壶的样子。”
Bingo!你想把“博客”放进什么里?就我所知,成都房地产商已经说自己卖的房子很“博客”,生活态度很“博客”啦;已经有一帮搞摇滚的人声称这次摇滚的名字不够用,要“以博客的名义,或者说以独立文化的名义”,“博客的意思就是逐水草而栖,就是物以类聚”啦……嗯,如果你继续选择“博客”来称呼你自己和你的blog,你怕不怕有一天别人用怪异的眼光看着你:“哦,你是博客啊,我知道,不就是……”然后说出一串让你晕倒的闻所未闻的东东来?
这个词从缔造以来,已经被许多人出于许多利益的动机,熏得臭哄哄。所以难怪像zheng这样质朴而踏实的人要声明:“我不是他们说的博客,我只是在记录、在分享,在胡思乱想或者高谈阔论,偶尔也发点小牢骚的普普通通的人。”
至于方兴东和他的“专家”、“精英”们,他们从来就不敢认真、负责、深入地面对“究竟什么是博客”这个问题。因为哪怕下面这一个问题,就能让方兴东吐血:
中国有多少“博客”?
结合上文中的精辟见解,你能帮方同学想出一个5000字以内的解决方案吗?
(未完待续,下两集预告:“我最讨厌你们这帮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无知,还是无良?
敬请关注,聊博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