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无处不在的赛博朋克潮


在sffantasyclub版有人问什么是赛博朋克,想起自己以前写过相关的文章,找到贴出来。
是赛博朋克,不是赛亚人,嗯。:)
本文发在去年某期《国际先驱导报》上,作者maomy,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试图理解cyberpunk的人,就有一千种不尽相同的cyberpunk定义。

当我脑海浮现这个奇妙词语,我仿佛看见一群气质阴郁目光迷离的畸零之士,冷冷行在充满强权、污染、平庸的世界的边缘与尽头,他们拥有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数字、信息、网络、艺术甚至迷幻剂中寻觅花开不败欣快无尽的仙境。真正的赛博朋克永远只是少数人,然而他们如舵手般的无尽追寻和秉承自朋克的反叛精神,却影响着整个地球的转动。

“cyber”一词来自希腊语 “kubernetes”,意为“舵手”,反映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中的独立和怀疑精神。译成拉丁语就成了“gubernetes”,罗马语中的本意表示的是“控制”,以实施君主统治,规范限制掌握民众。而“控制论”(cybernetics)这个词是1984年由维纳杜撰的。

“cyber”一词在今天已经被重新定义为“对电子、机械和生物系统的控制过程的理论性研究,特别是对这些系统中的信息流动的研究。”——由最初的“舵手”变成了后来的“指导者”和“统治者”,由“驾驭航向”转变为“控制别人”。诚如福柯所言,那些在语言和图象中,在自定义和相互作用的定义中表现出来的意识是由被认可的某些现实的判定原则所构成的场景。它的存在毫无疑问约束了人们对自身被奴役的现实的意识。

而当cyber遇上punk,再度从朋克音乐中借用许多反叛精神,像人所熟知的Sex Pistols、Nirvana那样反对主流文化、努力用现代技术来对抗其自身。从中是否可以看到某种意识的回归?

你还记得在千僖年风靡全球的电影《黑客帝国》中那些令人难忘的镜头吗?基努·里维斯跃起半空,突然停滞,而后一记完美的旋风腿扫向敌手;子弹在他面前飞行得像蜗牛一般缓慢,于是可以从容潇洒地后仰避过……相比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击,影片给我们心灵上的追问其实更为悠长: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真实,创造和技术带来的是人的幸福还是异化,有意识的机器是生命吗?人类在进化链上处于哪一环?物质和精神可以这样剥离吗?在地狱般惨烈的现实和天堂般甜美的虚幻面前,你会选择吞下蓝色还是红色的药片?To be or not to be……你是否也想过这些问题?如果答案是YES,bingo~你脑海里已经种下了cyberpunk的种子。

其实科幻小说迷们看到《黑客帝国》时一定会想起威廉·吉布森的经典之作《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相似的网络虚拟世界,相似的神游赛博空间的叛逆者,甚至连主宰一切的电脑系统的名字都一样叫Matrix——母体?矩阵?子宫?名称的含混多义揭示的是混沌复杂的时空形态。这部198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是世界上第一部赢得科幻小说奖三大桂冠——Hugo奖、星云奖和Philip.K.Dick奖的作品,并和吉布森的另两部小说《计零》(Count Zero)和《过载的蒙娜丽莎》(Mona Lisa Overdrive)合称“赛博朋克三部曲”。一个沉溺于毒品的流浪者和电脑天才凯斯,住在巨大地球村边缘的一个邋遢城市,一个颇有棱角的美女杀手莫莉,眼窝里安装着反光镜,手指尖植入了可伸缩的剃刀。他们被一个神秘人物雇佣,雇主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为凯斯修理他被破坏的神经系统,使之可以重新进入赛博空间。很快,他们就发现实际上是在为名叫“冬之沉默”的人工智能服务,它正在努力推行图灵规则,突破对计算机的限制……

“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个流行全球的词语就是在本书中第一次被创造性使用的。他在1984年描绘道:“赛博空间,一个由亿万合法操作员每天体验到的共享幻觉。一个从人类系统的每一台计算机中抽象出来的数据组成的图形表象。”由吉布森虚构的这个由人脑神经和电子网络共同构成的空间,成为了人类科技努力的方向。“一排排的灯光排列在意识的虚拟空间内,那就是不计其数的数据,它们宛若都市里那阑珊的灯火一样渐渐散去。”我们读到了渴望与狂热。

赛博朋克最早的涌动就是这股席卷欧美的文学潮流,源头可以上溯到80年代初,其后是爆炸式的发展。吉布森自然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类似的作品还有《大雪崩》(Snow Crash),《玩脑者》(Mindplayers)等。

如何“cyber”?——控制着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系统”,例如集权和铁腕的政府、巨大跨国公司,或者宗教;这些系统依赖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来增强力量和控制内部;充斥着大脑植入物、人造肢体、器官克隆等人体组件,人类成为“大机器”的部分。

如何“punk”?——罪犯、流浪者、梦想家、追求兴趣和自由的“边缘”人。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共同特征还包括——大都市背景,情绪黑暗且悲观厌世,概念被扔给读者而不加解释,恰如那些费解而来势汹汹的新技术被扔进我们每日的生活。主角们为颠覆“系统”或仅仅为生存而战,并未被塑造为“英雄”或“正义者”。

受赛博朋克文学启发,80年代中期的某些人群开始自称赛博朋克,因为他们清醒认识到那些虚构的“技术体系”在当下社会中的萌芽,并且对小说中的边缘人产生了认同。善于捕风捉影的大众传媒很快也将某些人群和团体贴上了“赛博朋克”的标签,典型者包括:黑客(Hacker),解密高手(Cracker)和盗用电话线路者(Phreaks),密码朋克(Cypherpunk),锐舞者(Ravers)。随着互联网与电子技术渗入每个人的生活,赛博朋克越来越成为席卷世界的大潮。

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便提出的“电子民主”与“地球村”理念,在约翰·佩里·巴娄那儿更上一层楼。巴娄和电脑巨头之一莲花公司的创始人米奇·卡伯一同创建了“电子边疆基地”,并发表了赫赫有名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其间洋溢的正是赛博朋克伦理的精要:

信息对于每个人都应该也必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驾驭信息。

在著名的《赛博文化读本》里,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发现者哥伦布,驾驶单人飞机突破封锁降落红场的19岁德国青年,都被称作“赛博朋克”——或许是因为他们的追求信息平等、开拓、抵抗权威、为兴趣生存。而更为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超级黑客米特尼克,他的故事简直像小说一样传奇。从1980年起在互联网上纵横驰骋自由来去,进出政府和各大公司的系统。 FBI追捕他3年多才在1995年将其捕获,被联邦法院以非法窃取电话密码、盗用他人信用证号码和闯入他人网络等25宗罪名起诉。在审判之前,他就被关押了4年半,并且不得保释,随后是近5年的徒刑,获释后仍须遵守那个史无前例的条件:不准触摸计算机、手机以及其它任何可以上网的装置。米特尼克说:“我干这个是因为好奇和对知识的兴趣,但最主要的还是智力上的挑战,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我从来没有为了利益或危害别人而发动攻击……黑客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你觉得自己在演《星球大战》。”他身上闪烁着赛博朋克的光芒。

赛博朋克像流感病毒般迅速在年轻一代中蔓延,从外貌装束、文身到对迷幻药、摇滚乐的喜爱,到对计算机和其它高科技的疯狂迷恋,到玩世不恭、追求自由平等、质疑权威和反抗强权。播种机还包括一些著名的杂志,它们就如滚石杂志在摇滚乐世界中的地位一般。例如《连线》(Wired)和《梦都2000》(MONDO2000),涉及的话题从人工生命到虚拟性爱,从通感、迷幻药到锐舞派对。

从另一个角度看赛博朋克,它可以被称作科学和艺术的重叠之处,现在与未来的交会之点。著名摇滚乐手比利·爱多在1993年发行了名为“cyberpunk”的专辑,他对技术的热情无法遏制,不但在音乐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技术元素,而且在唱片开篇如是说道:“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但是,现在我们却没能做到这一点,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信息被某些人当作权利和金钱来利用。赛博朋克鄙视那些所谓的权威,他们是真正的反抗者,相信赛博文化一定会冲破现实世界的‘监视’来到我们身边。”他的专辑并没有叫好又叫座,但看看今天的流行音乐,techno、rave和industrial大行其道,电子音乐从Timbaland到 Radiohead,从Bj�rk到Moby,对技术的依赖和控制成为了真正的潮流。

而自《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和《机械战警》(Robocop)开始的一波赛博朋克电影浪潮也是历经20余年不衰。哈里森·福特担纲的《银翼杀手》是关于人和复制人之间斗争、机器人的情感的经典电影,英文片名直译是“刀锋上的奔跑者”,而原著名则是“机器人梦见电子羊”,什么是生命?人类能扮演上帝吗?狂热追求技术的人类实际在刀锋行走。而在家喻户晓的《终结者》中,施瓦辛格扮演的超酷机器人令人难忘,却仍依稀有几分昔日机械战警墨菲的影子。《第六日》继续了对克隆带来的社会、伦理、身份认同问题的追问,《黑客帝国》把存在与虚无的哲学命题演绎成中国功夫和神游网络,斯皮尔博格一部《人工智能》换取了多少眼泪,在遥远的未来,机器比人更懂得什么是爱?那么究竟谁更人性化?

赛博朋克不仅流动在欧美。日本也不乏世界性的经典之作。两部卡通漫画:《攻壳机动队》(Ghosts in the shell)和《新世纪福音战士EVA》。前者涉及了机器/生命的进化,意识/肉体的剥离等关乎人本体存在本质的命题,后者则充斥了末世、浩劫、进化和浓郁的宗教情结。其艺术上的造诣也都令人叹为观止。触动我们心灵的还包括其中弥漫的悲观色彩和忧郁感伤。《攻壳机动队》的女主角,以自己的机械身体,执意去做一些会使身体零件损坏的“人类”运动──例如潜水,在海的最深处潜望的意象多么富于寓意;因为没有水分,所以仰望下雨的天空代替流泪的感觉。不会醉也拼命喝酒,想知道悲伤究竟能否藉酒精挥发;那些一再出现的第一人称视角仰望天空和飞速下坠的镜头,击中我们灵魂深处……在赛博朋克全金属外壳的冰冷阴郁下,潜藏着的却是最敏感忧郁的心灵和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悲悯啊。

赛博朋克是什么?是文化、是艺术形式、是一群人,是一种世界观。它深信应当控制技术否则便会被技术控制;它认为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它希望以DIY精神让强权败给自由,让乌托邦散落为参差多态的幸福;它延续着苏格拉底的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方?

寂静的夜里我常会想起《终结者2》的结尾,漫漫无尽的道路在轮下延伸,前方一片黑暗,唯有车灯照亮眼前的小块地面,单调节奏的轰鸣声撞击着耳膜和心房,仿佛世界尽头——未来将会怎样?好在还有那只缓缓沉入沸腾钢水的机器手臂。它最后缓缓竖起的大拇指,消融在一片火海却永远铭刻于心,宛如茫茫黑夜中一座灯塔,告知我们:仙境总在某处,只要人类还有理性,还有爱,未来就仍有希望。

Tips:

Cyberpunk世界观:

1.未来已经对现在发起了挑战,没有可见的核战争,也没有具体的财产的损失,新的战场是建立在人们的内心世界的。

2.巨型的计算机公司就是将来的政府。

3.世界应该被分成无数的子文化系统和教派,各个系统和教派都应该有自己的语言、代码和生活方式。

4.计算机产生的信息区域将成为未来的国家。

5.我们可以通过化学过上更好的生活。

6.小团体甚至象“网络牛仔”这样的个人可以向政府或公司等施加巨大的压力。

7.人们用个人独特的对计算机音乐、艺术、虚拟社区、黑客/网络游侠子文化系统等的理解来表达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将成为人类重要的新生事物,成为人类的工具和朋友。

8.我们将逐步变成生物机器人。我们的技术将越变越小,越来越靠近我们,最终它将与我们融合。

9.还包括如下基本价值观:

信息应是自由的;

访问计算机和其他任何可以让你了解怎样能使世界上的事物不受到限制,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东西;

一切事物都服从于命令;

怀疑权威;

促进社会多样化的发展,促进权利的分散;

自己动手;

与强权对抗;

将不同的意见反馈回系统中;

在技术的浪尖冲浪。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